異域孤軍大事記
Our Heritage
流亡異鄉 1949年
國共內戰期間,國軍退守台灣,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僅剩雲南一省尚未淪陷,中央派第八軍軍長李彌和二十六軍軍長余程萬協防雲南。爾後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投共,中央軍遭共軍追擊,僅剩第八軍二三七師七○九團李國輝部隊,和第二十六軍九十三師二七八團譚忠部隊,從雲南突圍後輾轉流落滇緬邊界,成為身陷異鄉的「孤軍」。李國輝團與譚忠團在小猛棒會合後,兵力擴充至1500人,由李國輝擔任總指揮組成「復興部隊」,這是異域孤軍的種子部隊。緬甸在中共的壓力下多次欲將復興部隊驅離或繳械,經多次交涉未果後。1950年發動了攻擊,戰爭歷時2個月,緬軍慘敗,復興部隊從此名聲大噪。
李彌時期1951~1953
1951年1月國府成立”雲南反共救國軍”,任李彌為總指揮,2月美國杜魯門批准”白紙方案”,與泰國一起秘密支援李彌進攻雲南以牽制中共部隊化解韓戰的壓力。李彌部隊曾收復雲南8個縣,後因裝備嚴重不足而退回緬境。
1952年美國停止外援,李彌積極與緬甸各族結盟,成立”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”,1953年因李彌部隊在緬境活動引發國際爭議,緬甸並向聯合國提出控訴,國府召李彌回台,4月23日聯合國大會全體決議通過,對孤軍滯緬行為予以譴責,要求撤出緬甸。5月22日”中、美、緬、泰” 四國聯合軍事委員會在曼谷成立,開始協調監督撤軍事宜。
第一次撤台1953年
為因應國際決議案,自1953年11月起至1954年5月,從緬甸撤回官兵及眷屬約7000人,安置於桃園”忠貞新村”。同年2月”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”第5軍軍長段希文在猛敦軍部召集軍事會議,會中決議不撤退,並推段希文為領導,繼續駐守異域。國府授予不撤部隊”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”番號,並派柳元麟至部隊駐紮地籌組總部。
1958年發生八二三炮戰,游擊隊實施「西安計畫」反攻大陸,從中國西南牽制中共。1959年,國府擬定「興華計畫」,期望將滇緬邊區建設成「陸上第一反攻基地」,並著手修建機場。
1960年,緬甸總理訪問北京,於10月在北京正式簽訂「中緬邊境條約」,中共與緬甸開始聯合對「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」展開清剿行動。台灣對此次戰役非常重視,蔣經國於12月20日親至邊區視察,後因眾寡懸殊只能突圍渡湄公河轉進寮國及泰北。
柳元麟時期
滇緬國軍第一次撤台後,仍有少部分不願撤離者留在緬甸境內,這些多半是雲南籍官兵,由柳元麟擔任總指揮,在江拉成立「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」。
第二次撤台1961年
1961年緬甸再度向聯合國提出控訴,國府在美國壓力下決議撤軍。1961年3月17日起至4月30日止,接運官兵、眷屬4406人來台。國防部於5月15日下令撤銷游擊隊番號,「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」,自此走入歷史。此為孤軍第二次的撤台,史稱國雷演習
撤台官兵、眷屬分別安置於龍潭干城五村和高雄、屏東及清境三個農場,結束了長達12年的漂泊歲月。
末代孤軍1964年
國軍滇緬邊區游擊部隊完成第二次撤台後,仍有前滇緬邊區游擊隊第三、五軍、滇西行動縱隊、滇南行動縱隊留駐滇緬邊區,執行突擊雲南省任務,箝制共軍,維護台海安全。 1964年五軍段希文部隊進駐美斯樂基地。三軍李文煥部隊則配合寮軍突擊寮共大本營。1968年三.五軍於美斯樂重組聯合指揮部,並實施六次突擊大陸任務,共軍死傷百餘人。
1970年12月泰國政府於清萊成立「04」指揮部,協調三.五軍聯合清剿泰共事宜,同月三.五軍集結兵力奮力掃盪泰寮邊境之泰共武力,歷時五年,將泰共基地全數收復,泰共徹底被擊敗潰散,1975年泰國政府批准清剿泰共有功之三.五兩軍官兵及眷屬歸化入泰國籍。
光武部隊1965年
1965年國防部情報局為利執行大陸情報工作,發展敵後游擊武力,報奉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先生核准重建滇邊游擊部隊,後於泰緬邊界馬亢山建立格致灣基地,作為指揮部,共設立四個工作大隊,統稱「光武部隊」,首任區長為鄧文勷將軍。
「光武部隊」進駐緬北各基地後,立即展開對大陸情報工作,並以自力,或協調三、五軍對滇省實施突擊任務,並派遣特遣小組滲透深入雲南境內,秘密發展游擊武力,使中共備受威脅,一方面唆使緬共,一方面壓迫緬軍,襲擊我各基地,先後爆發多次戰鬥,經我痛擊,緬共、緬軍均遭受重大損失。
緬政府在軍事上受挫後,憤而向聯合國控告我軍侵略。在國際壓力和臺灣國防戰略易攻為守,及泰國和中共擬議建交下,「光武部隊」不得不在蔣經國行政院長指示下予以遣散裁撤,時為一九七五年六月。至此國軍在滇緬邊區最後一股武力正式裁撤。
相聚忠貞
孤軍眷屬及後裔透過依親、就學、結婚等方式陸續來台定居,成了忠貞新村的新移民。這些泰籍孤軍後裔們生長在泰國或緬甸,深受異國文化的影響,使得忠貞新村的飲食文化呈現多元的風貌:「傳統的滇味、新鮮的泰緬味」,成為忠貞新村讓人流連忘返的元素。被大時代捉弄的雲南人在世代更迭後,相遇在忠貞新村,雖然成長背景不盡相同,但血液裡相同的DNA,化解了彼此的差異,在異鄉也是故鄉的忠貞新村,攜手為整體的發展努力,讓自己的美食、自己的文化、自己的故事成為台灣的一部份,也讓台灣因此而更加美麗。